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游记 > 车友游记

跟着张老也出境 快乐老人房车万里行(十一)

点击量:-- 2011-03-16 编辑:王海龙 来源:21世纪房车论坛

2011-3-26 14:42:00

2011年3月24日 星期四 云南 丽江

凌晨四点多钟起床,补写3月22号的日记。开始没觉得很冷,只是感觉有点凉。到六点多把日记发到网上以后,感到特别冷,从心里往外冷。于是脱掉衣服,再次钻进被窝,想暖和暖和身子。无奈躺了半天还是冷,就让老伴儿把电褥子打开,过了一会,身子下面逐渐热乎,身体也逐渐暖和起来。这太阳能电池板没有白装,几天来我们没挪动地方,车上的电全靠太阳能供给,基本满足需要。这不,关键时刻,还是太阳能发挥了作用,给我提供温暖。

天还没亮的时候看天空黑压压的,看不到星星。以为今天看不到雪山了,就没有急着起床。等我起床洗漱完毕,吃过方便面,走出家门的时候,已经九点多了。老伴儿有点累,我说,今天我一个人出去,你在家休息。老伴儿问我去哪,我说,还去古城转转。当我走到古城大水车附近时,不经意间一抬头,哇!雪山!玉龙雪山完全展现在我的面前!我激动不已,连忙掏出我的那部佳能400D相机拍照,可是快门却按不下去,一看液晶屏,提示储存卡已满。这才想起,昨天连续拍雪山,用最大像素连拍了五、六百张照片,储存卡已满,昨天晚上虽然已经把全部照片拷贝到电脑里,但是忘记删掉储存卡里的照片。急忙开始删,删了几张照片,拍过雪山后就往黑龙潭赶。到了黑龙潭公园门口,被女管理员拦住,跟我要古城维护费发票存根,不然不让进。我说我昨天进来拍雪山,有云,没拍好,今天发现天空晴朗,雪山特别清楚,就还想再拍几张雪山的照片,不信你看我的相机。我打开相机,把昨天拍的照片给她看,她非常认真,看过一张,还要再多看几张,这才相信了我的话,放我进去了。

诚心所致,金石为开。昨天还羞羞答答遮遮掩掩的玉龙雪山,也许为我的诚心所动,今天像一个美丽的少女,褪去衣裙,毫无掩饰的把自己纯洁的身体坦露在我的面前。在黑龙潭狂拍一气,觉得还不过瘾,于是爬上了旁边的象山。

象山不高,大概一百多米吧。我从黑龙潭旁边一条小路上去,没有石阶,只有以前的人留下的脚印。好在山不陡,不算难爬。半山腰是一大片一大片大花杜鹃,还没开放。快到山顶,是连片的松林,松林下是一簇簇开着淡紫色小花的小叶杜鹃。有些气喘,我停下脚步,向山下望去,一排排白色的房屋在阳光的照射下反射着强烈的光线,我有点眼花,瞬间有点眩晕,好像蹲久了突然站起大脑缺血的感觉。我意识到可能是轻微的高山反应。休息片刻,一切恢复正常,我继续向上爬。

有几个民工在往山上扛镀锌铁管,我问他们,山上有泉水吗?他们说,不是,山上没有泉水,我们是要架一条管道,把水提到山上,防火用的。我突然想起,前些日子有媒体曾报道丽江附近发生森林大火。水火无情,尤其是丽江古城,都是木结构房屋,密密麻麻,街道狭窄,如果烧起来,那可是火烧连营。所以丽江对防火格外重视,大街小巷到处都是防火警示牌。古城内还有一支消防队,有意思的是,都是特制的微型消防车,适于钻小胡同。好在到处有水,提水方便。因此,全城沟渠相连,还有一个重要用途:防火!

山上有一两层小亭,上到二层,远处雪山近在眼前,丽江全城尽收眼底。不断有登山者上山,急急的上来,又急急的下去。看来是本地居民,登山常客,对雪山已经没有兴趣,只为锻炼身体才登山。听到有收音机在广播新闻,声音越来越近,越来越大,不一会儿,一个老人家出现在我的面前。我问老人家,去香格里拉怎么走?老人指着西面一座山说,那边有路,要翻过那座山。我问老人家今年高寿呀?老人家答,71啦。我说,您这么大年纪还能爬山,身体不错嘛。他说,天天爬山,不觉得累。我问他,贵姓?他说,姓杨。我问您是纳西族吗?他答,是的。我问纳西族不是姓木就是姓和,怎么还有姓杨的?他说,我听我爷爷讲,我们八、九代以前是南京人,汉族,后来可能是充军到了丽江,和纳西族通婚,后代都变成纳西族,但是姓氏没有变。我又问他,你会东巴文吗?他说,不会,那东西在我爷爷那一辈就不许进丽江城。那些东巴就是传播迷信的巫师。我说,我看见黑龙潭的龙王庙里有个老人头戴东巴帽,身穿长袍,穿着打扮很像东北满族的萨满,也就是跳大神的。萨满是一手拿着太平鼓,一手拿鼓槌,边敲边唱边舞,装神驱鬼,为人消灾。他说,就是就是,那都是社会淘汰的东西。看来老人家对东巴文化持有偏见,不屑一顾。

东巴教和所有宗教一样,都是有神论者,他们传承的文化里有很多糟粕,但不可否认的是,人类各民族文化,几乎都是以各种宗教为载体传承下来的。试想一下,中国如果没有寺庙僧人,没有那些经文、壁画、建筑、雕塑、碑刻,恐怕汉民族历史将会难以书写完整。如果没有东巴祭司,没有人保存、传承东巴文化,我们今天将不知道东巴象形文字的意义,研究人类文字发展史,会缺少有力的证据。我看过丽江市博物院纳西东巴文化展,其中一张图表,印象深刻。那是把东巴象形文字和甲骨文、古埃及象形文、古巴比伦象形文、玛雅文相比较,有些基本字竟然惊人的相似。居住在世界各地,互不联系的人类祖先,为什么使用的文字如此相似?这个问题值得深思。

感谢纳西族,感谢东巴祭司,让我们今天还能听到远古的声音,还能看到、读懂远古的文字。听纳西古乐,看东巴文字,我们好像进入时光隧道,回到远古时期,看到祖先就在我们面前。

我要去象山的南坡去拍古城全景,老人说要和我一同去,一路上我们聊了很多。老人说,他的儿子在瑞典定居,他去住过八、九个月,终因饮食生活习惯不同,回到家乡。他说,欧洲人就是文明,汽车见有人过马路,会停车让人,不像我们国内,车和人抢道。他还说,就是欧洲人养的狗也比中国人养的狗有教养,不会乱叫乱咬扰民。我对他说,你身体还好,不如去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看看,云南离东南亚这么近,花不了多少钱。他听得很入神,看来是有点动心。

到了山下,我还要去拍几张雪山照片,于是和老人家互道珍重,挥手告别。

2011-3-26 16:31:00

2011年3月25日 星期五 云南 丽江

昨天就计划今天去束河,今天早上打开电脑一看,也有人建议我,一定要去束河看看,说还有一位大连老乡,在那里经营一家客栈。能在远隔千山万水的丽江看到老乡不是太容易,我和老伴儿立即动身去束河。到丽客隆超市,花两元钱乘坐微型面包车,十几分钟就到了束河。束河是丽江世界文化遗产一部分,也是一个古镇。同样的房屋,同样的街道,同样的小溪,同样的小桥,不同的是,这里没有那么多店铺,没有那么多的人流,没有那么多的喧嚣,没有那么多的浮躁。

小河边有一座小庙,叫做三圣宫,奇怪的是,小庙里供奉的三尊圣像分别是观音、龙王、孙膑。束河人为什么要供奉军事家孙膑?我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我们到了束河茶马古道博物馆,才了解到,原来最早发明皮靴的是孙膑,所以天下皮匠就认孙膑为祖师爷。束河古时就是远近闻名的皮匠村,把孙膑和观音、龙王一样供奉起来。据博物馆资料记载,束河原本并无皮匠,那是因为明洪武年间南京一次元宵灯会上,皮匠师傅们制作了一只彩绘羊皮大靴灯,格外引人注目,观灯人如潮汹涌。没想到,招来小人嫉妒,密报朝廷,告皮匠扎造靴形巨灯,意在嘲讽当今皇后“马大脚”。朱元璋闻奏后大怒,要处决一干皮匠。深明大义的马皇后闻知此事,劝谏朱元璋,皮匠们才免于斩首,被发配到云南,做充军处置,这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靴灯事件”。这些被发配到云南的皮匠,集中在束河,后来随茶马古道上的马帮,“一把锥子走天下”,去西藏拉萨去尼泊尔,甚至到了印度加尔各答。

也许昨天在象山上见到的杨老先生的祖先就是从南京被发配到云南充军的皮匠吧。

束河茶马古道博物馆不大,展出内容还很多,内容最为丰富的还是茶马古道的历史。听讲解员介绍,茶马古道最早始于公元642年。那时唐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以后,带去了茶叶。奶类、酥油、牛羊肉是藏民的主食,吃不到蔬菜,过多的脂肪在人体内不易分解,而茶叶既能够分解脂肪,又能增加维生素,所以藏民开始把茶叶和牛奶搅在一起做成酥油茶,形成生活习惯。可是藏区不产茶叶,为了供给藏区茶叶,唐太宗李世民下令开辟从成都到拉萨的通道,向藏区运送茶叶。李世民死后,双方交恶,唐蕃之间战争不断,唐玄宗战败,下令不准向藏区运送茶叶,茶马古道北线随之衰败。后来吐蕃和丽江纳西族组成联盟,从云南西双版纳经丽江运送茶叶到西藏。从此丽江因茶马古道而逐渐繁荣起来。

据说刚开始开辟南线茶马古道的时候,边开路,边运输,第一批茶叶从西双版纳运到拉萨的时候已经过去了三年半,因为时间太长,茶叶已经发酵。但是藏民喝了以后觉得反而比新鲜的生茶更好,所以,以后藏民喝的都是经过长期发酵的熟茶。

回家后,我上网查了一些有关资料,发现讲解员讲的比较符合历史。


文章标签:
提示:支持键盘"← →"翻页
两步加入优质房车
露营社群

1.微信扫描二维码添加好友
2.请标注“有车”或“无车”

"买房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