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游记 > 车友游记

跟着长老也南下 快乐老人房车万里行(七)

点击量:-- 2011-01-04 编辑:王海龙 来源:21世纪房车论坛

新郎新娘发现了我们,停下了脚步。急忙上前,双手抱拳,连说,恭喜恭喜!老伴儿也说,祝贺你们!我问新郎新娘,能看看你们的新房吗?新娘很大方,没关系,来看吧!他们一对新人在前面引路,我们两个老夫妻在后面紧随。进入一条小巷,就见到新房了。新房很朴素,两间平顶砖房,外面一间是客厅,里面一间是卧室。客厅摆放着沙发、茶几,还有没开封的洗衣机、消毒柜,放在地上,可能是娘家陪嫁的嫁妆。新郎把我们领进卧室,卧室放一张双人床,墙上贴着一张大幅娃娃像,一个小桌子上放着两盏点燃的油灯,新郎说,我们黎族人有个风俗,结婚的时候要点两盏油灯,油灯点燃后,要连续亮四天四夜才行,象征婚姻美满幸福。

这时候,新娘的舅舅听说我们远道而来,从酒桌跑过来,勾着我的脖子,用力拥抱不松手,亲热的不得了,搞得我有点不知所措,忙说,来来,我们一起合个影,新郎新娘过来,这才解了围。

下山的路蜿蜒曲折,风景秀丽。又是一个村落,路边有几栋草房子,我又一次踩下刹车,把车停在路边。下车来到草房子跟前,看到上边写着一行大字:此房危险,禁止居住。仔细一看,这房子有意思,一半搭在路边,另一半用木桩支在山坡上,已经破旧不堪,明显没有人居住。旁边还有一栋草房子,四壁是竹子编的,屋顶用草苫的,门上挂着锁,屋外晾着洗过的衣服,看来这家还有人住。想必这就是黎族的传统民居了。海南属于热带、亚热带,所以住房不需要保温,搭个棚子就能生活。但是再好的草房也不如砖房住着安全舒适。所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黎族同胞已经逐渐搬进了砖房,仍然住草房的已经很少见了。

后来,在从琼中去海口的路上,又碰到结婚的车队,一路跟踪,到了一个小饭店,一打听,果然是黎族青年结婚,但是遗憾的是,新郎新娘并没有穿民族服装。

离开海南,两天之后,我们来到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那一天,我们走在路上,向一位年轻小伙子打听路,小伙子很热情,说,跟我走吧。于是我们边走边聊。小伙子是壮族,在大连当过兵。我问他,你是壮族,为什么不穿壮族服装?他说,穿壮族服装不方便,再说很少有人做,也没人卖。说法和五指山卖烤鸡蛋的黎族妇女一样。

大街上来来往往的人们,穿着打扮大同小异,分不出是汉族还是黎族、苗族、壮族,大家都一样。

民族服装看不到了,民族风情不见了。我不知道是喜是忧。

时代在变迁,社会在发展,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黎族、苗族、壮族很少穿民族服装了,有些让人惋惜。其实,汉族何尝不是如此?民国时期,汉族男人都是长袍马褂,那也是民族服装,可早就销声匿迹了。我记得小时候,妈妈穿的是大襟衣服,那是典型的汉族妇女服装,这次出行,意外的在浙江农村看到还有个别中老年妇女在穿,感觉非常新鲜,其他地区现在极难看到了。应当说,最早抛弃民族服装的是汉族,可谁会为汉族不穿民族服装惋惜过呢?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前进,一切都在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人们的服饰在变、住房在变、语言在变、思想在变。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只有顺应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人类社会才会不断进步。各民族互相学习,取长补短,逐渐接近,逐渐融合。

民族服装不穿也罢,无所谓喜,无所谓忧。好在博物馆里还有,民族风情村这样的旅游景点还有,尽管已经演变为历史,尽管已经蜕变为表演节目,但毕竟是民族风情的真实写照,让我们有一个想象的参照物。想看原汁原味的原生态的民族风情,已经不易了。

民族风情渐去渐远,民族习惯越来越淡。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一百多年以前,出行靠牛车、马车,一天走不了几百里路;沟通靠书信,一封书信要十天半个月甚至一个月两个月才能收到,所谓家书抵万金。几十年前,偏远地区交通不便,信息不灵,没有见过汽车、火车的人很多。如今时代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一切都在发生革命性、爆炸性、翻天覆地的变化。飞机、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无线网络、手机、电脑、电视这些现代文明的代表元素,使得世界越变越小,拉近了各民族的距离;使得时间越变越快,加速了世界各民族沟通的速度,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任何一个民族在现代文明、现代科技洪流的冲击下,都不会裹足不前。民族风俗、习惯的改变,是一个民族不断进步的体现。让生活更便捷、更舒适、更美好、更快乐、更幸福,这是所有民族共同的追求。

世界正在趋向一致,未来必是天下大同。这应当也算作一个佐证吧。

氺满村,只有18户人家

朱总理来过以后修的水泥路

文章标签:
提示:支持键盘"← →"翻页
两步加入优质房车
露营社群

1.微信扫描二维码添加好友
2.请标注“有车”或“无车”

"买房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