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保持着近千年前的自然地貌和市井格局。城的南门残毁处,能够清晰地看到宋时垒筑的城砖和明代万历年间重修后的瓮城遗存。一些古代的砖石建筑构件随处都可以遇到;宁化古城的整个面积不超过15万平方米,但它曾经十分显赫且繁华,在北宋与契丹军事对峙阶段,它是边界线上两军对垒时一处重要的关隘要塞。我们从许多传世文献中还得以知晓,公元6世纪末至7世纪初,隋炀帝几次来宁武天池汾阳宫避暑时,其坐船沿汾河逆行,都首先在宁化古城这块地方落脚。传说此处曾经又是隋炀帝汾阳避暑行宫的下宫所在。
宁武关,在今宁武县城区。始建于明代中期,当时为了抵御蒙古的进攻,在北方不断设险置关、修筑防线,形成了外边与内边。而内边者,就是指起山西偏关县,经神池、宁武、代县、朔县、河北蔚县等地,抵河北延庆县的内线长城,蜿蜒1000多公里。在这条防线上,创关设堡,驻守军队。在河北境内者,沿线设紫荆、倒马、居庸三关,称为内三关。在山西境内,设偏头、宁武、雁门三关,称为外三关。外三关之中,偏头为极边,雁门为冲要,而宁武介二关之中,控扼内边之首,形势尤为重要。故《边防考》上说:“以重兵驻此,东可以卫雁门,西可以援偏关,北可以应云朔,盖地利得势。”
宁武关创建于明宪宗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当时,任佥都御使的李侃根据山西北部的守御形势,上疏朝廷,请求在此设关,以分担偏头、雁门两关的防守任务,得到朝廷的批准后,即刻动工兴筑,于是年四月告成。关城雄踞于华盖山之上,临恢河,俯瞰东、西、南三面,周长2公里,开东、西、南三门。成化十一年(公元1479年),由巡抚魏绅主持,拓广关城,周长3500多米,加辟北门,建飞楼于其上,起名为镇朔城,南北较狭,东西为长,敌台炮楼增筑于城之四周,形如凤凰,故俗称凤凰城。万历末年,增高城墙,加以砖包,关城更为坚固雄壮。
宁武关的创设、加固以及沿关防戍的修筑,将偏头、雁门、宁武三关连为一线,有效地加强了明朝北部边防,在相当时期内,保障了三晋人民的安全。
宁武关,“外三关”中战事最频繁的关隘,胡人的铁骑、汉家的健卒、起义的农民、围剿的官军来往不休……然而都消失在历史的深处,只剩下些残破的长城在荒野中蜿蜒,还有悲壮激烈的传说被一代代讲述着。
清朝建立以后,宁武关变为内地,失却了关防的作用,遂将关城改为府城。在历史长河中宁武关兵戈渐熄,烽烟散去,只有在前人 遗留的诗句里追溯着昔日雄关的伟岸,也只有在传说和故事中依稀可以发现当年战争的惨烈和悲壮,以及在当年戍边后人身上隐约地感觉到的金戈铁马的铁血精神。所有的烈马长剑,呼啸中的大漠草原,都消磨于无形岁月。
1.微信扫描二维码添加好友
2.请标注“有车”或“无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