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26 12:13:00
2011年2月25日 星期五
中午12点半,跑了一上午山路,终于到了琅勃拉邦。
途中看到有摆摊卖蔬菜的,我把车停下,去买菜。买了一公斤黄瓜,3,000基普,一个卷心菜1,000基普,还买了一个大木瓜,5,000基普。总共9,000基普,合人民币7块多钱。昨天下午,我们在住宿的景点,看到几个人头顶大布口袋——不是直接把口袋顶在头上,而是头顶口袋带,口袋在后背背着——一个女的从口袋里拿出几个木瓜,看样子是野生的,要卖给饭店。饭店买了两个,还有两个,要卖给我们。我问多少钱,那个女的伸出四个手指头。我问旁边饭店服务员,能吃吗?服务员肯定的点点头,于是我掏出4,000基普,买下了大木瓜。我扒开大口袋往里面看,里面还有一些像橙子大小的野果,服务员说,那是要蘸调料吃的。还有一段剥下来的树皮,服务员说,可以吃,我就咬了一小口,涩涩的,很难吃,我急忙吐掉,把他们几个人笑的前仰后合。服务员为了证明她说的没错,咬了一小块树皮,津津有味的嚼了起来,嚼了一会儿,把渣滓吐掉,挺享受的样子。
在东南亚这几个国家,都品尝了地道的当地饭菜,他们主要吃糯米,粘粘的,用三个手指捏起一小块,再反复捏几下,团成一个小饭团,再送进嘴里。菜嘛,品种很多,大多数都是炖菜,连汤带水,黑乎乎的,里边或者有鱼,或者有肉,再配一些叫不上名来的蔬果,还有很多配料,树叶、树皮、草根之类的,看着不干净,但是吃过以后没有事,我们出国一个多月,经常吃当地饭食,一次也没有坏过肚子。
在泰国,还看过当地人吃饭的时候,一边吃饭,一边揪一种草叶子吃,后来我也尝了一下,这种草叶子味道浓烈,好像我们吃的大料的味道。这几个国家的人,不用工具,都习惯用手直接抓食品,不管是米饭还是面包。刚到柬埔寨,住在诗疏风,晚上逛街,看到有卖法式面包的,摊主是一个年轻女性,见我过来问价,就用手拿起一个面包要往塑料袋里放,我急忙摇头摆手,表示不买。其实我本来有意要买,可是我看到那个女的刚才用手摆弄过脚丫子,又用手拿面包,有点恶心,就改变主意不买了。但是当地人不在乎,他们好像视而不见,被别人用手抓过的食品,他们照样吃得津津有味。
这几个国家的人吃饭,除了用手抓,讲究一点的,用西方的叉子、勺子,用筷子的相对比较少。
木瓜挺大,大约有四、五斤重。老伴儿从厨房借了一把刀,当即切开木瓜,里面是黄色的瓜瓤和黑色的种子。清除掉种子,切开瓜瓤,咬了一小口,挺甜,但是有点脆,有点硬,象刚摘下的南瓜。
今天早上,老伴儿把木瓜切碎,和大米一起用高压锅做成米饭,软软的,又香又甜,很好吃,所以看到路边又有卖木瓜的,我就执意再买一个。这个木瓜更大,长长的,能有六、七斤重。
中午到了琅勃拉邦,找了一个树荫下,停好车,老伴儿做菜,我去逛庙,回来的时候,菜已经做好。木瓜大米饭,卷心菜,盛了一大碗。饭后,到街对面网吧上网,然后把车开到湄公河边,在河边一个露天酒吧要了两杯冰水,坐在桌子旁,看着河里小船来来往往,吸着杯里凉凉的水果饮料,非常惬意。
太阳逐渐西下,已经不那么酷热,我们开车换了一个地方,到了另一条河的河边。这里比较清静,可以停车,往上走一条街就是夜市,决定晚上就住这里了。
夜市和热闹,一条小街被无数的商贩挤得满满的,一个挨一个的遮阳棚下的地面上摆着各种布料、鞋帽、工艺品。卖货的都是当地人,逛街的都是白皮肤、黄头发、蓝眼睛的老外。
夜市上还有卖吃的、喝的。我们看到有一男一女两个年轻老外,马路牙子上吃饭,地上放了几个塑料袋,里面是饭菜。两辆自行车放在旁边,车上有一面中国国旗,后面拖挂着一个象娃娃车一样的小帐篷,那个女的用竹签扎起一块掉在地上的食物,送进小帐篷里,好像再喂里面的小孩,可又觉得不对劲,掉在地上的食物,怎们能喂孩子呢?见我好奇,那个女的用手指着小帐篷,让我往里面看。我蹲下身子,往里面仔细瞧,黑糊糊的,突然看到两只眼睛在盯着我看,哇,原来是一条黑毛狗。那个男的有指了指身后,我更惊讶了,一条大狼狗卧在那里。
一路上见到过很多骑自行车旅游的外国人,有骑单人自行车的,还有骑双人行车的。在琅勃拉邦街上,还看到有一个老外骑着一辆好像倒骑驴似的双人自行车,不过前边很窄,有个半躺半坐的座位,上面坐了一个女的,一条腿打着石膏,一晃而过。眼前这两位也很特别,骑车旅行本来就很辛苦,还要带着两条狗出来。我对这两个老外有了兴趣,就问他们是哪一国人。我先指自己,再指中国国旗,接着指他们。他们明白我的意思,说了一句英语,我听不懂,那个男的说“柏林”,我听懂了,连忙做了一个踢足球的动作,竖起大拇指,一来表示我知道他们是德国人,二来是夸奖他们国家足球踢得好。那两个老外高兴的笑了起来。我接着问:土耳其?阿塞拜疆?吉尔吉斯斯坦?新疆?老外连连点头,说,乌鲁木齐、甘肃、西安、成都,然后用手画了一个圈,意思现在要往回走了。我拿出两张名片,用英文也就是拼音字母写上我的名字,送给他们。这次出来考虑不周,没有想到很多外国朋友对我的房车之旅也很感兴趣,名片只有英文博客网址,其他没有英文翻译,下次印名片一定要在背面印上英文内容。接着我拿出纸和笔,写上10,000KM?那个小伙接过纸笔,写上15,600KM,我立即明白,他们已经带着两条狗骑行了1万5千多公里了,我不禁钦佩的竖起了大拇指,接着问,伊朗?那个女的摇摇头,我又问,伊拉克?那个女的笑了“NO!NO!”连连摆手、摇头。其实我也是逗她,伊拉克正打仗,谁敢去?那个小伙在纸上写下了他的名字和他的博客网址,递给我,最后不忘告诉我,中国饭菜好吃,老挝饭菜难吃。
我和老伴儿大概算了一下,骑自行车旅行,虽然不要花费汽油费,但是要花费住宿费,而且骑车行进速度很慢,单位时间里,花费和房车差不太多,甚至更多。但为什么老外如此顶烈日、冒酷暑,上山、下坡不辞辛苦非要骑车旅行呢?可能不是为了省钱,而是喜欢这种健康、悠闲地旅行方式。但是因为沟通受限制,我还不知道,这两位带着狗怎么过境?一路上狗的花销是不是也不少?但是,我从他们身上,感受到老外们对狗的深情。
2011年2月26日 星期六
到琅勃拉邦,是一定要看每天清晨的布施的。每天清晨,天刚放亮,太阳还没有升起来的时候,街边就有等在那里准备向和尚布施了。
今天我特意早早起床,拿起相机就出去看布施了。从我们停车的地方,顺小巷往上走一个小坡,到了上面一条街,立刻有一个女的拿着一个布施用的篮子,里面放着米饭、芭蕉,比划着让我到路边跪下,把篮子举过头顶,把米饭、芭蕉布施给和尚。我是来看布施的,不是来布施的,另外我不知道是不是卖给我的,我拒绝了。街边靠墙一溜铺着布垫、坐垫,已经有很多人守在那里。我大概数了数,大约有一百多人。一个导游,正在向一群跪在地上的老外讲解布施的礼仪。不一会儿,一队和尚走过来,穿着黄色的袈裟,肩上挎着银白色的钵子,到了布施人跟前,放慢脚步,接受布施。布施的东西,不光是米饭、芭蕉,还有塑料袋包装的食品、糖果,还有干脆给钱的,大都是20元面额的泰铢。和尚面无表情,默默地前行。有意思的是,一群半大孩子,挎着或端着大竹筐、塑料啤酒箱或者手撑着一个大塑料袋,在旁边跟着和尚一起向前走,和尚不时把钵子里的米饭抓出来,扔到这些孩子手里的家什里,也有扔水果、糖果、塑料包装小食品的,但是没有一个扔钱的。
和尚的队伍也很长,大约也超过了一百人。半个小时以后,布施结束,一些游客手里还有钱,就布施给孩子们。这些孩子接受的转布施,有多有少,相差很大。有一个男孩,表现比较活跃,嘻嘻哈哈,他收的东西最多。我看见一个小和尚向他招手,然后从钵子里抓出一把小食品扔到他的大竹筐里,也许他们是经常在一起的玩伴吧。
布施结束了,有人开始向参加布施的游客收钱,大概是一人20泰铢。另外有人在收拾地上的垫子。看来,琅勃拉邦的布施已经被商业化,成了一些人赚钱的工具。
作者:21rv-松仔
2022-01-28
作者:21rv-松仔
2022-01-28
作者:王海龙
2022-01-05
作者:21rv
2021-12-20
作者:21RV
2021-12-13
作者:21RV
2021-12-06
作者:21RV
2021-12-06
作者:21RV
2021-12-02
作者:郭豪
2021-10-29
作者:李华
2021-09-15
1.微信扫描二维码添加好友
2.请标注“有车”或“无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