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游记 > 房车生活

寻找徽州的文化乡愁

点击量:-- 2004-04-18 编辑:admin 来源:21世纪房车

“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在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诗句里,徽州是富贵华丽之乡。与此对称的却是“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的凄然。古徽州本来山阻壤隔、地狭人稠,自然资源匮乏,出产难以自给,故有“前世不修,生在徽州”之说。由此徽州男子年少就必须出门谋生,这就所谓“十三四岁,往外一丢”了。其实,徽州成为 商业和文化的重镇,源于中国文化和经济南移的宋朝,一直到明清徽商迅速地崛起。

徽州各大族姓,均为魏晋之乱到唐末之乱中由中原迁移而来,不乏显赫世家贵族,保存至今的各家族谱均提到这一点。每逢北方兵荒马乱,徽州特殊地貌便成了避难的天然屏障。正如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最近播放的文化专题系列片《徽州》开篇的解说词那样:“历史仿佛风雨中飘来荡去的孤舟,而徽州就是港湾。”

定格的镜像片中的徽州指的是古徽州,古徽州包括安徽的绩溪、歙县、休宁、黟县、祁门和现已划归江西的婺源,面积一万三千平方公里。《徽州》共分10集,每一集都有一个贯穿全集的主题意象,分别是村落、会馆和城镇、书院、祠堂、牌坊、桥与人、黄山松和三雕、古戏台、新安江、齐云山等。

“用镜头来抢救存留下来的农耕时代的文化遗产,是电视人的一种文化自觉。”《徽州》总策划、总撰稿杨晓民先生这样说道,“主题就是为了寻找和追忆故园的文化乡愁,通过电视的镜像来展现古徽州人的生存方式、伦理规范和文化创造,从而发掘徽州文化遗存背后蕴涵的内在文化精神。”

《徽州》的素材不仅仅来源于博物馆的史籍,更多的是挖掘隐藏于民间的文化记忆。在拍摄手法上,吸收了纪录片的表现手法,用讲故事的方法来传递内容,注重情节和细节。经过精心挑选的故事,让徽州历史上的重要人物纷纷登场,这些人与事既包含了徽州的人文精神,又有很强的可看性。

比如第一集《前世今生》就是通过村落这一主题意象走进徽州,徽州村落是农耕社会文明的见证,通过对西递和宏村这两个村落的探源与考证,展现了徽州民居、民俗、小巷特有的风情以及徽州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观念。第二集《八千里路》从三个徽商的故事娓娓道来,展现了侨居杭州的胡雪岩、侨居苏州的吴士东、侨居扬州的江春这三个徽州商人的不同的人生遭遇,展现徽商所创造的巨大财富、诚信的经营理念以及亦官亦商的封建商帮意识。其中大盐商江春的故事颇显徽商的豪绰。乾隆皇帝下江南,在扬州瘦西湖游览的时候,感慨道:这里的景色如果有了白塔,几乎就是京城的北海了。第二天,乾隆再次坐画舫游览瘦西湖,竟然看见一座竖立在湖边的白塔。这一夜之间出现的白塔,就是江春用盐堆砌起来的。

文章标签:
提示:支持键盘"← →"翻页
两步加入优质房车
露营社群

1.微信扫描二维码添加好友
2.请标注“有车”或“无车”

"买房车"